|
美国布设的第二代全球卫星无线电导航系统GPS。空间部分包括24颗分布在6个轨道上的卫星,卫星高度约20200km,运行速度为3800m/s。运行周期11h58min,卫星轨道的倾角为55°。每颗卫星可覆盖全球38%面积。卫星的分布,可保证在地球上的任何地点、任何时刻、在高度15°以上的天空同时能观察到4颗以上的卫星。卫星上有原子钟,且不断向地面发射两种频率的无线电波。该系统从1978年2月2日发射第一颗试验卫星起,到1994年2月28日完成第24颗工作卫星的发射。美国目前准备花80亿美元提升“全球定位系统”,升级行动为期10年,升级后的GPS将更可靠、搜寻范围更广和更准确,定位精准至3英尺之内。
|
|
|
前苏联发射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“格洛纳斯”。该导航系统也由24颗分布在3个轨道面上的卫星组成,卫星高约19100km,运行周期为11h15min,轨道面与赤道面交角为64.8°。该系统于1982年10月开始发射,至1995年发射完毕。目前“格洛纳斯”系统在轨卫星总数为23颗,其中21颗正常工作,另外两颗处于待命状态。按计划,今年8月份将发射3颗 “格洛纳斯-M”卫星,11月再发射3颗,12月份将发射一颗“格洛纳斯-K”改进型卫星。目前,“格洛纳斯”系统定位精确度为6米,到年底将达到5.5米,2011年将达到2。8米,届时可与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|
|
|
于2002年3月投入建设的GALL系统,是由欧盟发起,与欧洲空间局共同开发的民用全球卫星导航服务(GNSS)系统。空间部分由30颗分布在三个轨道上的卫星组成,卫星高度为23616km,运行周期约14h4min,轨道倾角56°。目前Galileo系统尚在开发和在轨验证阶段,将于2008年投入运行。“伽利略”系统是欧盟继美、俄之后发展起来的世界第三大全球定位系统,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民用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。伴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,经济利益成为了欧洲发展“伽利略”卫星定位系统的首要动因。项目在2007年11月启动,预计在2013年或2014年以前开始运行。据信,伽利略将提供比现有卫星导航系统更为精确的测量,特别是在高纬度。 |
|
|
中国自主开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、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,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6颗静止轨道卫星和29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,提供两种服务方式,即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。开放服务是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、测速和授时服务,定位精度为10米。授权服务是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的定位、测速、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资讯。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(GPS)是一个接收型的定位系统,只转播信号,用户接收就可以做定位了,不受容量的限制。“北斗一号”是双向的,既有定位又有通信的系统,但是有容量限制。中国计划明年满足中国及周边地区用户对卫星导航系统的需求,逐步扩展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。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优势则在于互动性和开放性。 |
|